当前位置:主页>行业资讯>国内信息>正文

黄金记忆:“穿金戴银”重回百姓生活

2019-06-17 来源:中国珠宝网 责任编辑:珠宝使者 点击:

1982年9月28日一大早,陆伟明、严美芳夫妇就来到了上海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东边的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准备购买黄金首饰。从那天起,中断了20多年的黄金饰品销售开始恢复。

此前的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在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的通知》,指出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回笼一些货币,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制品。国内销售的黄金制品应视为高级装饰品,其价格要参照国际市场价格适当规定。

黄金记忆:“穿金戴银”重回百姓生活

严美芳对那一天记忆犹新。商店开门之后,她看了一下柜台里面,只有三个品类的黄金饰品:戒指、项链和鸡心挂片,都是14K金的,每克30元。很遗憾,严美芳没有选到心仪的首饰,但前来购买金饰的顾客早已在店里排起了队。打头的是一对母子。在聊天中严美芳得知,母亲是羊毛衫厂的工人,儿子是特地陪她来的。老人买了一枚价值37元1角的14K金戒指,并说:“家里日子现在过得很不错,人人都有工作,买一枚金戒指是我的一个心愿。”

当时商店的经理对大家说:“今天我们卖的是14K的金饰品,11月3号我们会卖成色更好的。”1982年11月3日那天,严美芳再去这家商店时,品种果然增加了很多,金饰品中出现了纯度更高的18K。她记得,在当时卖的18K金饰品中,最便宜的是49元2角,比一级工42元的月工资还要高。戒指品类增加了“老上海”喜欢的闪光戒、花细戒,项链多了方丝链、马鞭链等款式。严美芳为自己买了一只18K金花细戒。

为什么不是“全面开花”,所有城市都能销售黄金饰品?对于不了解中国黄金工业的人来说,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要知道,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是在几乎没有黄金外汇储备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的。当时国家财富的积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黄金生产。上世纪50年代,国内也曾出售过金银饰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市场停止供应这种商品。

1975年,王震副总理开始抓黄金生产,中国黄金年产量开始迅速增长。1977年,我国黄金年产量达16吨(51.3万两),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六五”期间,黄金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11.59%,1982年实现黄金产量27.3吨。

喜人的数据为国内市场恢复出售黄金饰品奠定了物质基础。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银饰品有了需求。有基础、有需求,于是便有了《关于在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的通知》。

对于《通知》印发的历史意义,时间给了最好的回答。2013年,我国黄金消费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达到1176.4吨,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在创造上千吨最大黄金消费量的同时,我国黄金市场也创造了“抄底”黄金的最强买手——“中国大妈”。现在,每当黄金消费旺季来临,金店柜台前总是少不了大妈们的身影,而大妈严美芳的身影似乎也在其中。

本网的文章和图片来源于Internet,当权利人发现在中国珠宝网生成的链接所指向的第三方网页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时,请权利人向珠宝网发出“权利通知”,中国珠宝网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联系邮箱:1765687@QQ.com